養老投資
嘉實將養老金業務定位為長期戰略業務,深度涉足包括主權財富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、企業/職業年金、養老目標基金在內的三大養老業務 養老投資主頁 |
---|
作者簡介:嘉實基金成長風格投資總監姚志鵬。北京大學理學學士,清華-MIT國際工商管理碩士。11年證券從業經驗,其中6年投資經驗。擁有實業和投資雙重經驗,曾參與外資半導體企業中國區創建過程。2011年加入嘉實基金,任股票研究員,2016年4月底起擔任基金經理。
姚志鵬先生現任嘉實智能汽車股票、嘉實環保低碳股票、嘉實新能源新材料股票、嘉實產業先鋒混合、嘉實動力先鋒混合、嘉實時代先鋒三年持有期混合、嘉實遠見先鋒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經理。投資風格成長,精于選股,以產業投資視角精選景氣度上行產業中具備先鋒優勢的上市公司。
汽車銷量再度亮眼!
年初以來,市場各類投資者與評議者紛紛提出擔憂:經濟下行的壓力,導致汽車需求不足,進而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或不達預期。此類論點頻頻見諸媒體。
在路演中、調研中、交流中,我也反復被問到同樣的問題:為什么你們不擔心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?
我嘗試從研究汽車銷量的方法和流程出發,談談我們是怎么研究這個問題的。
首先看最新的數據,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最新數據,中國5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 44.7 萬輛,環比增長49.6%,同比增長105.2%;1-5月累計銷量200.3萬輛,同比增長111.2%。
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,這還是在5月份全國供應鏈剛剛處于恢復正常狀態的早期。同時我們看到6月份乘聯會公布的首周產銷量,3.36萬輛的周度銷量數據依然強勁。
雖同比去年有5%的下滑幅度,但需注意今年6月3~5日是端午節,實際上有效銷售只有去年不到一半時間。這個數據實際的意義,可想而知。
需求=能力×意愿,而非單看能力!
很多人會詫異,不是說好消費能力下滑,汽車銷量下滑。還能這么玩?
其實這些邏輯并沒有方向錯誤,只是顆粒粗糙。
我們的消費需求=消費能力×消費意愿。收入的下滑更多影響的是消費能力,消費意愿的影響因子比較多元,有風險偏好、消費偏好等因素。
回顧2020年,疫情之后汽車行業迅速復蘇,背后就有新冠疫情帶來了人們對于私人空間更大的渴求,帶來了汽車行業的迅速回暖。2020年初我們在需求調研中在看到了大量消費意愿提升的跡象,進而看好汽車需求。
即使需求不足,總量也要看看供給!
那么這次是否一樣呢?
誠然,兩年疫情的反復變異對經濟生活產生了很多不便的影響,對部分行業收入的影響大于當年一兩個月的沖擊。
首先,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,最終很多影響也許不如很多人預期的多。拋開這個問題,假設的確這次消費能力的下滑,戰勝了消費意愿的彈性,那么是否就會出現汽車產銷量下滑呢?
年初以來很多投資者正是擔憂收入的壓力,進而看空汽車。誠然輕率的看空是容易的,需求下滑影響總量是經濟學入門知識。就像下圖所示,當需求萎縮的時候,需求曲線從D變為D1,總量從Q下滑到Q1,汽車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。但不要忘了一個前提,這是建立在供給充分的情況下,即供應是過剩的。
如果供應不足會如何呢?
看看下圖,如果供給不變,下滑后的需求如果仍然大于供給,那么仍舊是有多少車就有多少銷量,汽車的總量不會變化。但如果供給能夠增加會怎么樣?新的平衡點會大于舊的平衡點,汽車銷量會仍增長。
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在的情況,今年汽車行業僅有的下滑集中在3~4月份,中國長春和上海兩大汽車基地受到比較大的沖擊,因此供給進一步萎縮,所以大家看到了汽車產銷量的下滑;一旦供給開始恢復,我們的產銷量就迅速恢復了成長。22年1~2月份疫情影響較小時,中國汽車銷量增速高達11.1%,這是好多年都未曾有過的。
中國汽車當下的供需分析,更符合供給不足狀況下的分析。
判斷是否存在供給不足
是年初汽車預測的要點
年初做出預測的核心,是要判斷是否存在供給不足,但供給不足的分析和研究是一件難但是正確的事情。所以很多人更愿意輕率得出看空銷量的結論。
我們大概做了三個環節的研究:
第一看歷史數據,中國的汽車需求潛力是否被充分反應。從日本、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,考慮人口結構和分布,即使不考慮汽車電動化的紅利,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還有1~2倍的空間,這說明汽車的需求遠遠沒有被充分滿足,未來隨著經濟增長,中國的汽車銷量還有非常大的空間。
數據來自:中金公司
第二看實證數據,是否會存在客觀的實證信息來佐證。我們看到了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很多二手車價不低于新車車價,大量車企需要等候提車的情況。某美國新能源車的預定周期長達24周,這些都說明了供給存在客觀不足。
當然大家也看到了去年底以來汽車芯片緊張的因素,隨著國外半導體的緊張已大幅緩解,所以后續供給的約束壓力在持續好轉。
第三需要跟蹤和持續確認,各種各樣的現象只能定性,歷史數據只能解決長期,我們仍然需要在各種前瞻指標和同步指標的驗證中進行分析和跟蹤。這里面我們會依托嘉實內部的數據實驗室等科技手段,對于汽車的高頻詢單、產業鏈的周度銷量、行業供應鏈的跟蹤等手段進行跟蹤和驗證。進而來逐步交叉驗證我們預測。
做完這些功課,我們才會得出結論,才有年初以來不擔心汽車行業的產銷量,而非武斷的看空汽車。當然長期封控,對于供應鏈的沖擊是理性框架之外的,這也是今年唯一階段性影響汽車行業的因素;但是汽車行業本身的彈性,仍然有機會在后續逐步追回,我們也在保持跟蹤。
汽車,作為世界各大強國高端制造的鎮國之寶,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抓手之一。在這一場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征途中,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產品力。我們投資要做的是,成為這些偉大公司背后的身影,用資金支持產業的發展,以分享企業成長的回報。我們也希望祖國的汽車工業能夠屹立于世界,中國成為車輪上的強國!拭目以待!
*風險提示:基金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,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《基金合同》、《招募說明書》等基金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,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、投資期限、投資經驗、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?;疬^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,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。
為什么我們對新能源汽車銷量保持樂觀?
2022-06-14 來源:嘉實基金 關鍵詞: 基金 投資 理財
我們投資要做的是,成為這些偉大公司背后的身影,用資金支持產業的發展,以分享企業成長的回報。
作者簡介:嘉實基金成長風格投資總監姚志鵬。北京大學理學學士,清華-MIT國際工商管理碩士。11年證券從業經驗,其中6年投資經驗。擁有實業和投資雙重經驗,曾參與外資半導體企業中國區創建過程。2011年加入嘉實基金,任股票研究員,2016年4月底起擔任基金經理。
姚志鵬先生現任嘉實智能汽車股票、嘉實環保低碳股票、嘉實新能源新材料股票、嘉實產業先鋒混合、嘉實動力先鋒混合、嘉實時代先鋒三年持有期混合、嘉實遠見先鋒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經理。投資風格成長,精于選股,以產業投資視角精選景氣度上行產業中具備先鋒優勢的上市公司。
汽車銷量再度亮眼!
年初以來,市場各類投資者與評議者紛紛提出擔憂:經濟下行的壓力,導致汽車需求不足,進而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或不達預期。此類論點頻頻見諸媒體。
在路演中、調研中、交流中,我也反復被問到同樣的問題:為什么你們不擔心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?
我嘗試從研究汽車銷量的方法和流程出發,談談我們是怎么研究這個問題的。
首先看最新的數據,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最新數據,中國5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 44.7 萬輛,環比增長49.6%,同比增長105.2%;1-5月累計銷量200.3萬輛,同比增長111.2%。
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,這還是在5月份全國供應鏈剛剛處于恢復正常狀態的早期。同時我們看到6月份乘聯會公布的首周產銷量,3.36萬輛的周度銷量數據依然強勁。
雖同比去年有5%的下滑幅度,但需注意今年6月3~5日是端午節,實際上有效銷售只有去年不到一半時間。這個數據實際的意義,可想而知。
需求=能力×意愿,而非單看能力!
很多人會詫異,不是說好消費能力下滑,汽車銷量下滑。還能這么玩?
其實這些邏輯并沒有方向錯誤,只是顆粒粗糙。
我們的消費需求=消費能力×消費意愿。收入的下滑更多影響的是消費能力,消費意愿的影響因子比較多元,有風險偏好、消費偏好等因素。
回顧2020年,疫情之后汽車行業迅速復蘇,背后就有新冠疫情帶來了人們對于私人空間更大的渴求,帶來了汽車行業的迅速回暖。2020年初我們在需求調研中在看到了大量消費意愿提升的跡象,進而看好汽車需求。
即使需求不足,總量也要看看供給!
那么這次是否一樣呢?
誠然,兩年疫情的反復變異對經濟生活產生了很多不便的影響,對部分行業收入的影響大于當年一兩個月的沖擊。
首先,我們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,最終很多影響也許不如很多人預期的多。拋開這個問題,假設的確這次消費能力的下滑,戰勝了消費意愿的彈性,那么是否就會出現汽車產銷量下滑呢?
年初以來很多投資者正是擔憂收入的壓力,進而看空汽車。誠然輕率的看空是容易的,需求下滑影響總量是經濟學入門知識。就像下圖所示,當需求萎縮的時候,需求曲線從D變為D1,總量從Q下滑到Q1,汽車行業會面臨比較大的壓力。但不要忘了一個前提,這是建立在供給充分的情況下,即供應是過剩的。
如果供應不足會如何呢?
看看下圖,如果供給不變,下滑后的需求如果仍然大于供給,那么仍舊是有多少車就有多少銷量,汽車的總量不會變化。但如果供給能夠增加會怎么樣?新的平衡點會大于舊的平衡點,汽車銷量會仍增長。
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在的情況,今年汽車行業僅有的下滑集中在3~4月份,中國長春和上海兩大汽車基地受到比較大的沖擊,因此供給進一步萎縮,所以大家看到了汽車產銷量的下滑;一旦供給開始恢復,我們的產銷量就迅速恢復了成長。22年1~2月份疫情影響較小時,中國汽車銷量增速高達11.1%,這是好多年都未曾有過的。
中國汽車當下的供需分析,更符合供給不足狀況下的分析。
判斷是否存在供給不足
是年初汽車預測的要點
年初做出預測的核心,是要判斷是否存在供給不足,但供給不足的分析和研究是一件難但是正確的事情。所以很多人更愿意輕率得出看空銷量的結論。
我們大概做了三個環節的研究:
第一看歷史數據,中國的汽車需求潛力是否被充分反應。從日本、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均汽車保有量來看,考慮人口結構和分布,即使不考慮汽車電動化的紅利,中國的汽車保有量還有1~2倍的空間,這說明汽車的需求遠遠沒有被充分滿足,未來隨著經濟增長,中國的汽車銷量還有非常大的空間。
數據來自:中金公司
第二看實證數據,是否會存在客觀的實證信息來佐證。我們看到了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很多二手車價不低于新車車價,大量車企需要等候提車的情況。某美國新能源車的預定周期長達24周,這些都說明了供給存在客觀不足。
當然大家也看到了去年底以來汽車芯片緊張的因素,隨著國外半導體的緊張已大幅緩解,所以后續供給的約束壓力在持續好轉。
第三需要跟蹤和持續確認,各種各樣的現象只能定性,歷史數據只能解決長期,我們仍然需要在各種前瞻指標和同步指標的驗證中進行分析和跟蹤。這里面我們會依托嘉實內部的數據實驗室等科技手段,對于汽車的高頻詢單、產業鏈的周度銷量、行業供應鏈的跟蹤等手段進行跟蹤和驗證。進而來逐步交叉驗證我們預測。
做完這些功課,我們才會得出結論,才有年初以來不擔心汽車行業的產銷量,而非武斷的看空汽車。當然長期封控,對于供應鏈的沖擊是理性框架之外的,這也是今年唯一階段性影響汽車行業的因素;但是汽車行業本身的彈性,仍然有機會在后續逐步追回,我們也在保持跟蹤。
汽車,作為世界各大強國高端制造的鎮國之寶,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抓手之一。在這一場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征途中,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展現出越來越強的產品力。我們投資要做的是,成為這些偉大公司背后的身影,用資金支持產業的發展,以分享企業成長的回報。我們也希望祖國的汽車工業能夠屹立于世界,中國成為車輪上的強國!拭目以待!
*風險提示:基金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,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《基金合同》、《招募說明書》等基金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,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、投資期限、投資經驗、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?;疬^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,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,文中基金產品標的指數的歷史漲跌幅不預示基金產品未來業績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