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form id="l9zjx"><listing id="l9zjx"><nobr id="l9zjx"></nobr></listing></form>

    
    
    <p id="l9zjx"></p>
    <p id="l9zjx"><strike id="l9zjx"><p id="l9zjx"></p></strike></p>

    <i id="l9zjx"><b id="l9zjx"><menuitem id="l9zjx"></menuitem></b></i>
      <big id="l9zjx"><address id="l9zjx"><rp id="l9zjx"></rp></address></big>

        <p id="l9zjx"><noframes id="l9zjx"><dfn id="l9zjx"></dfn>

        本文相關基金

        更多

        相關資訊

        嘉實動態

        從0到1000萬輛,中國新能源車二十年“逆襲史”

        字體大?。?a href="javaScript:void(0)">小

        “每一個重大的投資機會,背后都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趨勢的變革。百年未變的汽車產業,在電動智能加持下的重大變革,無疑是未來5-10年的重要投資線索?!?/p>

        開篇語

        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6月底,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01萬輛,且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
        正如埃隆·馬斯克的一句話引發的討論: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,中國在光伏和電動汽車領域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。

        二十年前,誰能想到,我們在這此征程上從無到有,經歷起伏,彎道超車走到國際靠前的位置。

        但故事,就是這樣開始的,未覺水滴石穿,卻一發不可收拾。

        2001年 星火初現

        1987年,全國評選出了100名優秀農民企業家,領獎當天卻只到場99位,唯一的未到場者是溫州農民葉文貴。他當時正在做一件現在看起來很賽博朋克的事——造電動車。

        兩年后,第一臺電動車開上了溫州最高山,然后就沒有然后了。這之后二十年,關于中國電動車的新聞幾乎銷聲匿跡。

        但探索從未止步。從上世紀90年代,中國一直在探尋一條能夠真正成為世界汽車強國的發展“快車道”。 

        時間一晃來到世紀之交的路口,中國汽車工業在規模上已經相當可觀,卻“大而不強”。那時,在中國銷售最好的汽車幾乎都是由海外公司設計、合資企業生產。

        傳統燃油車時代,舉足輕重的企業,背后核心是德國、日本等精密制造業和批量化的工業能力。這是人家過去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積淀,想要彎道超車并不輕松。

        此時一位首席科學家、也是汽車領域的頂級專家,前瞻提出: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跨越式發展機遇!

        2001年,中國正式啟動“十五”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。2006年,中國正式啟動“十一五”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。

        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成立,獨特的官產學研的多方合作機制,開始將新能源汽車從實驗室大模型研發推向示范階段。

        中國面臨著新能源汽車的歷史性機遇。這正是我們過去十年已經遇到、并且正在見證著的變化。

        2008-2010年 鴻蒙初開

        2008年,是大事扎堆發生的一年。中國舉行奧運會,奧運村引進55輛國產電動大巴接送運動員,中國自主生產的500輛新能源汽車首次亮相。

        08年還有大家記憶猶新的全球經濟危機。油價飆升,能源安全也更加堅定國家發展新能源車的信念。

        也是那年,埃隆·馬斯克火箭三次發射均告失敗,他的造車公司一度陷入財務危機。這一年,一位特殊試駕者到訪——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。對于馬斯克而言,這是與中國的第一次握手。

        很快中國電動車發展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。2009年全國政協會議中提到,發展新能源汽車代表了世界汽車業發展的方向。

        我們啟動了“十城千輛”計劃。即每年在大約10個城市、每城推出大約1000輛新能源汽車,這樣算,三年內在全國范圍就是3萬輛新能源汽車。路線圖是從城市公交、環衛郵政車、出租車等市政車隊開始推,再逐步擴大到商業和私營部門的車輛。

        到了2010年底,新能源汽車產業被確定為中國“七大戰略重點新興產業”之一,這預示著中國正式確立起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。

        但新生事物的發展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。試點城市雖擴大到25個,但這一階段企業并未向市場提供足夠多的新能源車車型,且早期技術不成熟;從后來公布的結果數據來看,全國總量沒有超過1萬輛,份額連0.1%都沒有。

        彼時,新能源汽車更像是一個初生的嬰兒行業,在補貼扶持、政策探索下蹣跚生長。

        2010-2012年 千磨萬擊

        2010年夏天,姚志鵬在嘉實基金實習,因學化學出身且有3年實業做半導體的經驗,他開始負責研究鋰電池及半導體材料。他在清華大學剛忙完的畢業論文也是圍繞中國光伏風電比較研究,推演其產業演變路徑。

        轉年元旦正式入職,姚志鵬成為中國最早一批電力設備及新能源的研究員。順時代洪流,就這樣邁入必答題里。

        彼時新能源方向中,光伏最火爆。在去往西部調研光伏產業路上,從飛機上往下看到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中點綴著電池板。隨著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調研,姚志鵬判斷“能源革命一定會發生”。

        后來我們看到全球光伏的生產制造,中國企業產能占絕對領先優勢,這個行業也誕生出超級百倍股,首批挖掘者獲得回報。

        相比發電端的光伏,用電端的電動車發展,相對要晚一點。

        2012年底,大洋彼岸,特斯拉Model S季度銷量突破五千輛。當時,馬斯克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,稱終于突破產能地獄。

        一直在研究鋰電池的姚志鵬開始意識到,電動車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,對新興產業要保持關注。

        那時候,國內電動車產品力還在不斷摸索。資本市場追的是“車展行情”,當時研究員要去看車展上有沒有能開出科技園的新能源車。最早的試驗車,續航100多公里,根本跑不出工業園、上不了路。

        充電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扶持也遠遠不足,“半路拋錨,車主推車”的新聞澆滅想買新能源車的苗頭。有人還編成數來寶:凌晨拋錨,艾葉泡腳;地庫自燃,煙熏火燎;柴油板車,大充電寶。

        在強力財稅政策鼓勵下,一輛電動車大巴最高能獲得50萬元的補貼,行業還階段性出現補貼亂象。

        新生總是千磨萬擊,用力生長才能突破那個存亡臨界點?!耙ψ咴谌蛐履茉雌嚢l展前列”,這句話也被大政方針擺上臺面。

        早期,鋰電池產業還沒有非常優秀的公司跑出,但是嘉實投研判斷,行業一定要發展,需要等著那個突破重圍的公司出現。

        2013-2017 彎道超車

        2013年冬天,一場大霧霾籠罩全國,空氣治理引起高度關注。

        北京在兩年前開啟汽車搖號后,作為試點城市,又開始分配更多名額給新能源汽車。有牌照、不限行,這個政策大大激發了新能源汽車購買意愿,北京很快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之一。

        此時,全國新能源車試點城市進一步擴展到88個。2014年高層定調,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。

        客觀現實是,經過這幾年的強政策的介入和消費引導,大巴車的電動化完成,家用車導入成功,用戶逐漸開始不排斥買新能源車。

        2013-2015年的短短兩年間,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實現了從1.8萬輛到33萬輛的爆發性增長。

        從銷量來看,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。

        至此,新能源車發展進入新階段。國家進一步穩定和調整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,但也釋放了補貼將逐年退坡的信號。

        產業實力初現,很多新能源公募基金經理也開始關注這一方向。機遇來臨,就需敏銳捕捉,姚志鵬在嘉實開始參與設計市場首只智能汽車基金——嘉實智能汽車的推出。

        2017-2019  披荊斬棘

        2016年,資本市場遭遇開年熔斷的打擊;新能源汽車行業,也面對騙補事件的媒體曝光,聯合審查中揭露了投機者在其中套補的種種。

        陣痛和管理是為了更良性的發展。2017-2019年電動車迎來補貼政策加速退出的階段,“雙積分”政策開始接力。

       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由“胡蘿卜式”補貼,轉向“大棒式”強制法規。滲透率一度開始盤整。

        資本天生嗅覺靈敏,2017年的時代背景是,智能手機戰場來到后半場,科技資本巨頭們也一直都在積極尋找下個流量入口。因為政策導向,巨量資本開始涌入新能源車行業,穿梭于平行空間的互聯網大廠們,在新能源造車賽道上相遇了。

        相比燃油車,電動車為科技企業改造汽車產業大幅度降低了準入門檻,產品的本質變化,也將帶來品牌力的顯著變化。

        2018年還有一條大鯰魚被引入。馬斯克抓住了中國建廠的機會,不久特斯拉上海公司成立,面積1300畝,10月拿地,12月平土,有條不紊。

        中國造勢新勢力的產品力也被不斷激發。某車CEO在微博上大喊,“各位前輩,馬斯克都打到家門口了!”

        保護只能出溫室花朵,開放競爭是為了變得更強大。國家引入外資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——再造當年蘋果產業鏈的輝煌,也促使國內企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但此時,對國內造車新勢力來說,命運之手偏向誰,還未定論。

        好消息是,新能源車的產品體驗越來越好,大家身邊有更多人開始談論,也愿意走進商場試乘。

        開過新能源車的人基本都是一樣結論——“回不去了”。這背后離不開各方造車企業將這個“家庭消費品”的體驗越做越好。

        此時,車子續航能力大幅提高,國內企業核心環節上的彎道超車正在逐步成為現實。2018年有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電動車企,造車新勢力也越來越受到全球汽車行業關注。

        甚至江湖開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,國外某汽車大佬跑到上海體驗電動汽車,結果踩猛了,在高架上超速被開罰單。這樣的段子,在中國傳統汽車行業從未出現過。

       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,年產量突破100萬輛大關。

        2020年至今 星火燎原

        鐘擺已到加速階段。

        2020年,中國新能源車銷量136.7萬輛,已連續3年破百萬,并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。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為5.4%。

        2021年,這個數據進一步刷新:全年滲透率超10%,全年銷量近300萬臺,同比增長169%。新能源車正逐步蠶食燃油車市場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所謂滲透率,是對市場上當前需求和潛在市場需求的一種比較。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10%,意味著每賣出10輛車中,有一輛是新能源車。

        而10%是個關鍵數據,從過去大部分新興事物的發展歷史來看,10%滲透率是成長性行業從萌芽期到成長期的關鍵拐點:10%之前很容易夭折、不成氣候;但超過10%以后,就很容易打破次元壁,彼此影響甚至形成氣候。

        隨著中國和歐洲市場相繼越過這個關鍵拐點,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。我國2022年3月單月滲透率,已經超20%。

        而事物發展的線性擬合往往是教科書里的,非線性才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。

        當在街上很少人開新能源車的時候,大家不知道好壞;當在小區里面看三四個人開新能源車、同一桌兩三人開電動車,一交流就會互相影響,正如當年智能手機的增長。

        姚志鵬判斷,“現在正是中間的加速期,往往后繼是一個5到7年滲透率加速提升到70%的過程。消費驅動下,數據可能會超出市場最樂觀的預期”。

        尾聲

        百年未變的汽車產業,在電動智能加持下出現重大變革,背后是能源革命與通信革命的交匯。

        從產銷0,到2021年年銷售300萬輛,累積產銷超過1000萬輛,到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,我們回過頭來看,這場靠補貼開始的“逆襲”戰役,一步一步從政策驅動發展到產品驅動,從導入期邁入高成長期,從電動化蔓延到智能化。

        這背后離不開國家的戰略魄力,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發展,更離不開一批批實干者和企業家的躬身付出。

        那么,經過十余載醞釀,產業階段發展到什么位置了呢?

        還在產業黃金成長期,電動化還在加速階段,同時還有智能化、網聯化等星辰大海。

        按照一臺新能源汽車折合人民幣15萬計算,到50%滲透率就是接近每年10萬億元的一個巨大市場。有機構測算過,汽車制造業每增值1元,可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增值2.64元。

        任何一個大的產業趨勢,一定是螺旋式上升,在波折中前進;階段性也有過陣痛和煎熬,但回歸到本質還是要判斷產業趨勢。

        我們要認知到,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、增長最快的電動汽車市場,供應全球80%的電動車電池,也是電池供應和原材料主力市場。這無疑是未來5-10年的重要線索。

        基金經理要做的就是從產業大勢中去挖掘出那些真正能打贏的公司,而不是沾上新能源就飛的概念股。

        從16年初成立到2022年一季度,路途雖不平坦,嘉實智能汽車也取得263.10%的累計凈值增長(同期業績基準43.92%)。

        2021年7-8月嘉實基金還陸續推出嘉實中證電池主題ETF、嘉實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基金,加上新能源其他細分上中下游、主動被動產品,嘉實較早完成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前瞻布局,也代表堅定看好新能源產業鏈大機遇!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面對市場波動,人性使然都會有階段困惑和糾結,但需要真的懂所投行業、內心深處真的相信產業未來。而不是短期大漲或大跌之后就對這個行業的判斷有很多變化,坦然應對中間短期的波動,才有望能真正分享到這些資產的回報。

        產業趨勢的力量終將戰勝階段的波折,一起迎接電動智能汽車大浪潮!

        業績數據來自定期報告,截止20220331,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。嘉實智能汽車股票基金成立于2016年2月4日。柏重波2016/2/4-2018/3/20,姚志鵬自2016年4月30日起任基金經理。根據基金定期報告,嘉實智能汽車2017-2021收益率分別為20.16%、-24.83%、65.63%、93.19%、23.85%,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0.33%、-25.07%、17.37%、40.67%、17.54%。

        *風險提示:基金投資需謹慎。投資人應當閱讀《基金合同》《招募說明書》《產品資料概要》等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,特別是特有風險,并根據自身投資目的、投資經驗、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?;鸸芾砣顺兄Z以誠實信用、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,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。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業績,其他基金業績不構成本基金業績的保證。本產品由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與管理,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、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。



        從0到1000萬輛,中國新能源車二十年“逆襲史”

        2022-07-08 來源:嘉實基金 關鍵詞: 基金 投資 理財

        “每一個重大的投資機會,背后都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趨勢的變革。百年未變的汽車產業,在電動智能加持下的重大變革,無疑是未來5-10年的重要投資線索?!?/p>

        “每一個重大的投資機會,背后都是一個時代社會生活趨勢的變革。百年未變的汽車產業,在電動智能加持下的重大變革,無疑是未來5-10年的重要投資線索?!?/p>

        開篇語

        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6月底,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001萬輛,且銷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
        正如埃隆·馬斯克的一句話引發的討論:似乎很少有人意識到,中國在光伏和電動汽車領域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。

        二十年前,誰能想到,我們在這此征程上從無到有,經歷起伏,彎道超車走到國際靠前的位置。

        但故事,就是這樣開始的,未覺水滴石穿,卻一發不可收拾。

        2001年 星火初現

        1987年,全國評選出了100名優秀農民企業家,領獎當天卻只到場99位,唯一的未到場者是溫州農民葉文貴。他當時正在做一件現在看起來很賽博朋克的事——造電動車。

        兩年后,第一臺電動車開上了溫州最高山,然后就沒有然后了。這之后二十年,關于中國電動車的新聞幾乎銷聲匿跡。

        但探索從未止步。從上世紀90年代,中國一直在探尋一條能夠真正成為世界汽車強國的發展“快車道”。 

        時間一晃來到世紀之交的路口,中國汽車工業在規模上已經相當可觀,卻“大而不強”。那時,在中國銷售最好的汽車幾乎都是由海外公司設計、合資企業生產。

        傳統燃油車時代,舉足輕重的企業,背后核心是德國、日本等精密制造業和批量化的工業能力。這是人家過去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積淀,想要彎道超車并不輕松。

        此時一位首席科學家、也是汽車領域的頂級專家,前瞻提出: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工業跨越式發展機遇!

        2001年,中國正式啟動“十五”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。2006年,中國正式啟動“十一五”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。

        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成立,獨特的官產學研的多方合作機制,開始將新能源汽車從實驗室大模型研發推向示范階段。

        中國面臨著新能源汽車的歷史性機遇。這正是我們過去十年已經遇到、并且正在見證著的變化。

        2008-2010年 鴻蒙初開

        2008年,是大事扎堆發生的一年。中國舉行奧運會,奧運村引進55輛國產電動大巴接送運動員,中國自主生產的500輛新能源汽車首次亮相。

        08年還有大家記憶猶新的全球經濟危機。油價飆升,能源安全也更加堅定國家發展新能源車的信念。

        也是那年,埃隆·馬斯克火箭三次發射均告失敗,他的造車公司一度陷入財務危機。這一年,一位特殊試駕者到訪——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。對于馬斯克而言,這是與中國的第一次握手。

        很快中國電動車發展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。2009年全國政協會議中提到,發展新能源汽車代表了世界汽車業發展的方向。

        我們啟動了“十城千輛”計劃。即每年在大約10個城市、每城推出大約1000輛新能源汽車,這樣算,三年內在全國范圍就是3萬輛新能源汽車。路線圖是從城市公交、環衛郵政車、出租車等市政車隊開始推,再逐步擴大到商業和私營部門的車輛。

        到了2010年底,新能源汽車產業被確定為中國“七大戰略重點新興產業”之一,這預示著中國正式確立起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。

        但新生事物的發展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。試點城市雖擴大到25個,但這一階段企業并未向市場提供足夠多的新能源車車型,且早期技術不成熟;從后來公布的結果數據來看,全國總量沒有超過1萬輛,份額連0.1%都沒有。

        彼時,新能源汽車更像是一個初生的嬰兒行業,在補貼扶持、政策探索下蹣跚生長。

        2010-2012年 千磨萬擊

        2010年夏天,姚志鵬在嘉實基金實習,因學化學出身且有3年實業做半導體的經驗,他開始負責研究鋰電池及半導體材料。他在清華大學剛忙完的畢業論文也是圍繞中國光伏風電比較研究,推演其產業演變路徑。

        轉年元旦正式入職,姚志鵬成為中國最早一批電力設備及新能源的研究員。順時代洪流,就這樣邁入必答題里。

        彼時新能源方向中,光伏最火爆。在去往西部調研光伏產業路上,從飛機上往下看到柴達木盆地的沙漠中點綴著電池板。隨著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調研,姚志鵬判斷“能源革命一定會發生”。

        后來我們看到全球光伏的生產制造,中國企業產能占絕對領先優勢,這個行業也誕生出超級百倍股,首批挖掘者獲得回報。

        相比發電端的光伏,用電端的電動車發展,相對要晚一點。

        2012年底,大洋彼岸,特斯拉Model S季度銷量突破五千輛。當時,馬斯克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,稱終于突破產能地獄。

        一直在研究鋰電池的姚志鵬開始意識到,電動車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方向,對新興產業要保持關注。

        那時候,國內電動車產品力還在不斷摸索。資本市場追的是“車展行情”,當時研究員要去看車展上有沒有能開出科技園的新能源車。最早的試驗車,續航100多公里,根本跑不出工業園、上不了路。

        充電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扶持也遠遠不足,“半路拋錨,車主推車”的新聞澆滅想買新能源車的苗頭。有人還編成數來寶:凌晨拋錨,艾葉泡腳;地庫自燃,煙熏火燎;柴油板車,大充電寶。

        在強力財稅政策鼓勵下,一輛電動車大巴最高能獲得50萬元的補貼,行業還階段性出現補貼亂象。

        新生總是千磨萬擊,用力生長才能突破那個存亡臨界點?!耙ψ咴谌蛐履茉雌嚢l展前列”,這句話也被大政方針擺上臺面。

        早期,鋰電池產業還沒有非常優秀的公司跑出,但是嘉實投研判斷,行業一定要發展,需要等著那個突破重圍的公司出現。

        2013-2017 彎道超車

        2013年冬天,一場大霧霾籠罩全國,空氣治理引起高度關注。

        北京在兩年前開啟汽車搖號后,作為試點城市,又開始分配更多名額給新能源汽車。有牌照、不限行,這個政策大大激發了新能源汽車購買意愿,北京很快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之一。

        此時,全國新能源車試點城市進一步擴展到88個。2014年高層定調,發展新能源汽車是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。

        客觀現實是,經過這幾年的強政策的介入和消費引導,大巴車的電動化完成,家用車導入成功,用戶逐漸開始不排斥買新能源車。

        2013-2015年的短短兩年間,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實現了從1.8萬輛到33萬輛的爆發性增長。

        從銷量來看,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。

        至此,新能源車發展進入新階段。國家進一步穩定和調整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,但也釋放了補貼將逐年退坡的信號。

        產業實力初現,很多新能源公募基金經理也開始關注這一方向。機遇來臨,就需敏銳捕捉,姚志鵬在嘉實開始參與設計市場首只智能汽車基金——嘉實智能汽車的推出。

        2017-2019  披荊斬棘

        2016年,資本市場遭遇開年熔斷的打擊;新能源汽車行業,也面對騙補事件的媒體曝光,聯合審查中揭露了投機者在其中套補的種種。

        陣痛和管理是為了更良性的發展。2017-2019年電動車迎來補貼政策加速退出的階段,“雙積分”政策開始接力。

        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由“胡蘿卜式”補貼,轉向“大棒式”強制法規。滲透率一度開始盤整。

        資本天生嗅覺靈敏,2017年的時代背景是,智能手機戰場來到后半場,科技資本巨頭們也一直都在積極尋找下個流量入口。因為政策導向,巨量資本開始涌入新能源車行業,穿梭于平行空間的互聯網大廠們,在新能源造車賽道上相遇了。

        相比燃油車,電動車為科技企業改造汽車產業大幅度降低了準入門檻,產品的本質變化,也將帶來品牌力的顯著變化。

        2018年還有一條大鯰魚被引入。馬斯克抓住了中國建廠的機會,不久特斯拉上海公司成立,面積1300畝,10月拿地,12月平土,有條不紊。

        中國造勢新勢力的產品力也被不斷激發。某車CEO在微博上大喊,“各位前輩,馬斯克都打到家門口了!”

        保護只能出溫室花朵,開放競爭是為了變得更強大。國家引入外資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——再造當年蘋果產業鏈的輝煌,也促使國內企業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但此時,對國內造車新勢力來說,命運之手偏向誰,還未定論。

        好消息是,新能源車的產品體驗越來越好,大家身邊有更多人開始談論,也愿意走進商場試乘。

        開過新能源車的人基本都是一樣結論——“回不去了”。這背后離不開各方造車企業將這個“家庭消費品”的體驗越做越好。

        此時,車子續航能力大幅提高,國內企業核心環節上的彎道超車正在逐步成為現實。2018年有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電動車企,造車新勢力也越來越受到全球汽車行業關注。

        甚至江湖開始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,國外某汽車大佬跑到上海體驗電動汽車,結果踩猛了,在高架上超速被開罰單。這樣的段子,在中國傳統汽車行業從未出現過。

       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,年產量突破100萬輛大關。

        2020年至今 星火燎原

        鐘擺已到加速階段。

        2020年,中國新能源車銷量136.7萬輛,已連續3年破百萬,并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。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滲透率為5.4%。

        2021年,這個數據進一步刷新:全年滲透率超10%,全年銷量近300萬臺,同比增長169%。新能源車正逐步蠶食燃油車市場。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所謂滲透率,是對市場上當前需求和潛在市場需求的一種比較。全球新能源車滲透率10%,意味著每賣出10輛車中,有一輛是新能源車。

        而10%是個關鍵數據,從過去大部分新興事物的發展歷史來看,10%滲透率是成長性行業從萌芽期到成長期的關鍵拐點:10%之前很容易夭折、不成氣候;但超過10%以后,就很容易打破次元壁,彼此影響甚至形成氣候。

        隨著中國和歐洲市場相繼越過這個關鍵拐點,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已經成為趨勢。我國2022年3月單月滲透率,已經超20%。

        而事物發展的線性擬合往往是教科書里的,非線性才是我們生活中的常態。

        當在街上很少人開新能源車的時候,大家不知道好壞;當在小區里面看三四個人開新能源車、同一桌兩三人開電動車,一交流就會互相影響,正如當年智能手機的增長。

        姚志鵬判斷,“現在正是中間的加速期,往往后繼是一個5到7年滲透率加速提升到70%的過程。消費驅動下,數據可能會超出市場最樂觀的預期”。

        尾聲

        百年未變的汽車產業,在電動智能加持下出現重大變革,背后是能源革命與通信革命的交匯。

        從產銷0,到2021年年銷售300萬輛,累積產銷超過1000萬輛,到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,我們回過頭來看,這場靠補貼開始的“逆襲”戰役,一步一步從政策驅動發展到產品驅動,從導入期邁入高成長期,從電動化蔓延到智能化。

        這背后離不開國家的戰略魄力,離不開技術的創新發展,更離不開一批批實干者和企業家的躬身付出。

        那么,經過十余載醞釀,產業階段發展到什么位置了呢?

        還在產業黃金成長期,電動化還在加速階段,同時還有智能化、網聯化等星辰大海。

        按照一臺新能源汽車折合人民幣15萬計算,到50%滲透率就是接近每年10萬億元的一個巨大市場。有機構測算過,汽車制造業每增值1元,可帶動上下游關聯產業增值2.64元。

        任何一個大的產業趨勢,一定是螺旋式上升,在波折中前進;階段性也有過陣痛和煎熬,但回歸到本質還是要判斷產業趨勢。

        我們要認知到,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、增長最快的電動汽車市場,供應全球80%的電動車電池,也是電池供應和原材料主力市場。這無疑是未來5-10年的重要線索。

        基金經理要做的就是從產業大勢中去挖掘出那些真正能打贏的公司,而不是沾上新能源就飛的概念股。

        從16年初成立到2022年一季度,路途雖不平坦,嘉實智能汽車也取得263.10%的累計凈值增長(同期業績基準43.92%)。

        2021年7-8月嘉實基金還陸續推出嘉實中證電池主題ETF、嘉實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基金,加上新能源其他細分上中下游、主動被動產品,嘉實較早完成新能源全產業鏈的前瞻布局,也代表堅定看好新能源產業鏈大機遇!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面對市場波動,人性使然都會有階段困惑和糾結,但需要真的懂所投行業、內心深處真的相信產業未來。而不是短期大漲或大跌之后就對這個行業的判斷有很多變化,坦然應對中間短期的波動,才有望能真正分享到這些資產的回報。

        產業趨勢的力量終將戰勝階段的波折,一起迎接電動智能汽車大浪潮!

        業績數據來自定期報告,截止20220331,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。嘉實智能汽車股票基金成立于2016年2月4日。柏重波2016/2/4-2018/3/20,姚志鵬自2016年4月30日起任基金經理。根據基金定期報告,嘉實智能汽車2017-2021收益率分別為20.16%、-24.83%、65.63%、93.19%、23.85%,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0.33%、-25.07%、17.37%、40.67%、17.54%。

        *風險提示:基金投資需謹慎。投資人應當閱讀《基金合同》《招募說明書》《產品資料概要》等法律文件,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,特別是特有風險,并根據自身投資目的、投資經驗、資產狀況等判斷是否和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?;鸸芾砣顺兄Z以誠實信用、謹慎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,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或本金不受損失。過往業績不預示其未來業績,其他基金業績不構成本基金業績的保證。本產品由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與管理,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、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。



        久久综合亚洲色_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软件_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_精品中文字幕在线57页